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客座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学者,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学部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系统科学研究所关肇直青年研究奖等奖项。出版了中、英文专著各1部,在国际国内顶级及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3篇)、Nature Sustainability等Nature子刊以及Regional Studie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Energy Economics、《管理科学学报》、《中国工业经济》和《统计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中国科协项目等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商务部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项目等多项课题。撰写的多篇政策研究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批示或部委采纳。
田昕博士是荷兰 KWR 水研究所及国际地下水资源评估中心的研究员。他于 2015 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水资源管理博士学位,研究兴趣是水信息学,尤其关注人工智能在水和环境系统中的应用。他的工作经历遍布多个国家,包括荷兰、新加坡和中国。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研究)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后(比利时FWO博士后基金获得者),2021年博士毕业于鲁汶大学。环境学领域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副主编,膜领域期刊Advanced Membranes青年编委,Desalination、Sepe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期刊客座编辑。欧洲膜学会(EMS)成员,粤港澳环境生态工程联盟第一届秘书处秘书长(2021-2025),欧洲研究委员会ERC、比利时佛拉芒区基金委FWO、荷兰国家基金委NOW基金评审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膜科学、离子资源回收、膜系统工程技术、新能源用电膜技术、水处理等。发表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一批学术论文,个人h-index为38。
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师从皇家化学学会会士Ivan P. Parkin教授。现为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新型电池储能机理,探索了水合氢离子在水系电池中的Grotthuss机理跃迁行为。目前致力于新型储能系统中正极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结合原位光谱表征技术,开发高效新型电池体系。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期刊上。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饮用水卫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关注环境持久性污染物的化学分析、迁移归趋、风险评估及治理策略,当前研究重点为微纳塑料和野火衍生顽固性污染物的分析表征与迁移转化机制。目前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4篇(含3篇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总引用量920次,h-index为15。曾获国家公派留学基金资助,以及重庆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重庆大学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Skoll中心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环境、能源与资源学院博士后。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埃克塞特大学可持续金融中心任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政策、能源转型政策与碳定价。他运用综合评估模型,从多角度评估国家自主减排目标(NDCs)和社会碳成本,研究政策如何通过创新的市场设计、商业模式或企业内部碳价机制,促进企业对低碳技术的投资。
其研究成果发表在《One Earth》《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并在政策制定和媒体报道中被广泛引用。
曾获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英中教育基金会奖学金、UCL博士生奖学金、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等多项荣誉。现任《Carbon Neutrality》期刊青年编委。
现为香港大学博士后,2024年于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城市热红外遥感。核心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热岛效应,夜间灯光遥感及甲烷排放评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支持。目前参与"Global Methane Hub"项目,重点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甲烷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现为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FWO博士后研究员,专注于新一代高性能气体分离膜的开发与应用。先后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基础科学班)、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化学工程硕士及鲁汶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并具有SABIC与Aramco等跨国企业的研发经验。其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等国际顶级期刊,并多次获得欧洲膜学会优秀论文奖、博士生奖及CSC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特别优秀奖等荣誉。目前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致力于推动绿色分离技术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转化与应用。
娜塔莉亚·古托夫斯卡是波兹南工业大学生物资源研究小组的博士后研究员兼实验室管理员。她于 2017 年在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从那时起,她有机会不仅在学术环境中工作,还在工业领域工作。她对分析化学、紫外 - 可见光谱学以及从发酵液中回收有价值的化合物很感兴趣。她参与了多个项目,主要致力于建立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使用。
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莱特可持续建筑学院博士后,从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涵盖方法建模、系统评估与优化调控等多个层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项目(C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个课题,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Nexus (Cell子刊)、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参与多项标准制定工作。
陈明亮,法国科学研究中心CNRS玛丽居里学者。2017 年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水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2022年之后在荷兰屯特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在陶瓷膜改性,含油废水处理,膜污染控制, 原子沉积技术,电解水产氢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若干篇,总引用超过12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