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的Leverhulme早期职业研究员,自2021年起一直是化学系Reisner实验室的成员。2021年在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专注于微生物和材料界面上的电子传递工程。他于2016年访问了Caroline Ajo-Franklin教授的团队,学习合成生物学。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和材料界面上的电子传递工程。他对构建能够进行半人工光合作用的生物混合系统,以及设计用于信息交换的生物电子传感器特别感兴趣。他的研究因其在推动该领域创新以及为可持续和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潜力而受到关注。
Eawag环境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于2015、2017、2021年分别获得学士(吉林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硕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位。博士期间(2019-2021),曾作为访问项目科学家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新型有机污染物(有机氟化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的(微生物)转化产物及转化路径分析、微生物群落特征/功能微生物/功能基因/功能酶的解析。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 Zurich)博士后。2022年在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部门。研究方向为单细胞水平的微生物生理及生态研究,如单细胞水平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产生及进化;单细胞水平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生境间的相互作用。博士期间(2017-2022)曾获德国DAAD交换项目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法国 University of Pau从事研究。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微流体技术(droplet-based microfluidics);荧光显微镜;MALDI-ToF-MS及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目前正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 Karoline Faust 博士的小组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重点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合成生态学。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其项目以参与微生物碳链延长的细菌群落的新陈代谢和生态相互作用为中心,以从可再生资源中生产平台化学品(例如,正丁酸酯、正己酸酯和正辛酸酯)。研究主要集中在厌氧系统(如人体肠道和厌氧消化器)中细菌群落的生态学和生理学。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厌氧发酵,微生物生态学,细菌生长和应激反应,肠道细菌的代谢策略以及微生物组工程。
在环境工程领域开展环境微生物去除污染物、微生物合成及微生物多组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代表性研究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另发表SCI高被引文章一篇 (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同时目前担任国际组学期刊iMeta的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新兴药物类废水及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微生物处理研究
(2) 微生物合成技术研究
(3) 微生物多组学(转录、蛋白及代谢组学)研究
(4) 质谱检测技术
赖斌博士就职于德国亥姆霍尔兹环境研究中心UFZ,担任由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资助的独立青年研究小组负责人。自2020年,他陆续入选环境科学和生态技术青年编委以及担任Microbial Biotechnology编委会成员,等。2022年,他被增选为UFZ科学和技术委员会成员,以及2023年被增选为UFZ POF IV战略平台项目HYPRO联合发言人。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系统电微生物学,电生物技术, 合成和系统生物学,代谢模型, 光生物氢,生化合成,等。
德国马普所海洋微生物所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于2017、2022年分别获得学士(山东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位,博士期间(2020-2021)曾于卡尔加里大学交流访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水环境微生物氮循环、(2)海洋单颗粒物附着微生物、(3)环境变化下微生物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11篇第一作者SCI论文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重要期刊。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微生物群落组装及演化机制,合成微生物组的理性设计与构建原理。在Cell Reports、ISME Journal、mLif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署名7篇,并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简浩然环境微生物基金”优秀论文奖。担任mLife杂志海外兼职编辑;iMeta青年编委;ISME Journal、eLife、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人。
于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取得材料学博士学位。18年2月至20年2月在瑞典的于默奥大学做博士后,从20年至今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通过微流控技术研究环境影响因子对海洋微生物的毒理学效应。以第一作者在ISME J, Environ. Sci. Technol.、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双博士学位,有荷兰、葡萄牙、英国、瑞士多国工作经历,主持/参与欧盟地平线、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荷兰研究理事会(NWO)、瑞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SNSF)多项项目,国际大会报告约40次。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藻生物技术、微藻与人类营养与健康。
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化工学院博后(FWO 基金获得者,导师 Prof. Bart Van der Bruggen)。2021
年博士毕业于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化工学院(CSC 留学基金,导师 Prof. Bart Van der Bruggen),
2017 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导师高从堦院士、沈江南教授),2014 年本科毕业于黄山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粤港澳高校环境生态工程联盟第一届秘书处 (轮值)秘书长 (2020-2025); 比利时弗兰德基金委(FWO)成员。目前在 Prog. Mater. Sci., J. Membrane Sci., Water Res., 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 60 篇(第一/通讯作者 36 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9 项,英文专著章节 4 份,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电驱动膜技术、离子资源回收、“离子控制”理论及其在膜技术的发展、膜材料分子模拟等。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电驱动膜技术用于离子资源回收; 膜分离技术; 离子分离; 水处理及资源回收; 电渗析及电化学分离过程; 锂离子提取及回收、离子传质过程分子动力学等。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20 篇(共同第一作者 2 篇或共同通讯作者 7 篇;曾先后荣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学术委员会特别研究基金 PDM 博士后项目 (2020 年 9 月,校级人才项目),比利时法国 TOURNESOL 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023 年 12 月),曾入选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FWO)FWO Research Fellow(2021 年 6 月,国家级人才项目),曾获比利时弗兰德研究基金会出国访问奖励基金资助赴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访问研究人员(2021.06 至 2021.09),曾两次获得欧洲膜协会国际交流基金奖(2020 年 12 月与 2023 年 7 月),荣获 2019 年度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主持 3 项比利时国家级科研或人才培养项目(经费总额 近 30 万欧元);现担任 Results in Engineering(工程前沿,IF=5.1,2022 年 1 月至今)青年编委及曾任 Membranes 期刊客座编辑(2021 年),并担任 20 多本国际期刊审稿人。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AidroLab博士生,目前参与由荷兰国家水利局(RWS)资助的河道垃圾自动检测系统研究项目,并此前参与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研究方向主要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环境与水资源领域的应用。目前发表会议及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顶刊上发表论文,参与撰写专著一项,担任Neurocomputing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河道塑料垃圾的自动识别检测与量化;
2)水库群发电优化调度;
3)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优化算法。
比利时根特大学理学博士。国家公派留学博士,全国信息化人才专业高级、博鳌论坛海洋物联网前沿技术特邀专家。师从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世界水产学联主席索格罗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无人系统水生态监测、现代渔业智能化装备、水产养殖工程装备、渔业遥感测绘制图等。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 水环境监测
(2) 水生态建模
(3) 无人系统多空间尺度遥感
(4) 现代渔业智能化装备
(5) 水产养殖工程装备
(6) 渔业遥感测绘制图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